怎样科学地为你的孩子选择乐器?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乐器对很多家长是件很困惑的事。孩子几岁可以应该开始学乐器了?学什么乐器?应该找什么样的老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每个孩子的的起跑线,学习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怎样科学地为孩子选择适合他/她的乐器要从以下四方面来综合考虑。
1. 个性:音乐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自身的情感。而这种表达和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是相相关联的。每种乐器的表达方式适合其中某种个性的展现。当你听到一段精彩的吉他独奏,深沉的大提琴演绎,五彩缤纷的击鼓,都会给你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无论聆听还是表演,最终回到我们内心深处所需要的表达。那么乐器和个性之间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呢?
简单来说,外向型的孩子更容易被吉他,鼓,小提琴等这样的乐器吸引。而内向型的孩子更喜欢钢琴,大提琴,贝斯等比较深沉的乐器。比如一个贝司手的个性是非常清晰。贝司在一个乐队里属于非常低沉,但绝不可少,是一个乐队的根基。对一个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有可能不一定能听到一个贝司手在乐队里的声音。但是一旦贝司手停下来了,整个乐队就垮了,就像一桩大楼的底层被拆空了一样。这样的重要性,普通人不一定了解。只有贝司手,和他的同行知道一个好的贝司手有多重要。正是这样的一种需求,贝司手一般都比较内向,不寻求追光灯的绚丽,喜欢作为一个团队中默默无闻的灵魂人物,但不张扬,不炫耀。具有这样性格的孩子来选择贝司,他/她将感觉到一种和这个乐器表达方式的默契。所以一般弹贝司的乐手性格都比较内敛,安静。按照这个理论,是否就那么简单,根据孩子的个性来选择所谓外向和内向型的乐器吗?当然不是。人是个如此复杂的个体,正是如此错综的分支让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这样精彩。
2. 每种乐器都有它独特要求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习方式分三个主要部分:听力,视觉,触觉。有的孩子特别适合通过视觉的感应来吸收知识。而有的孩子则有更敏锐的听力。比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喜欢好好阅读课本,有的孩子喜欢有人坐在她/他边上以互动聊天的方式来记忆,也有孩子喜欢自己制作小卡片来帮助自己复习。第一种孩子是视觉型的,第二种是听力型的,第三种是触觉型的。我曾经碰到过家长在遇到不同孩子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后,大呼小叫:怎么这么浪费时间啊?不要跟我聊天,不要又拿剪刀,纸片地低效率学习,好好看你的课本不就行了?其实这个家长就是在拒绝了孩子与生俱来最本能舒适的学习方式。
3. 音乐取向:就像我们的味觉和嗅觉,天生我们就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喝什么,什么味道让我们愉悦,什么让我们不安和沮丧。除了和先前我们讨论的个性和表达之间的联系之外,我们对声音有种本能的反应。有的人听到鼓声会兴奋,而有的人听了会觉得吵杂。有的人听到钢琴剔透的声音觉得安宁,有的人觉得无聊。不但是声音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形式。有的人听到古典音乐觉得深沉,而有的觉得昏昏欲睡。这个就像有的喜欢吃辣的川菜,而有的喜欢清淡的粤菜一样。那么这个就关系到我们在选择一样乐器后,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音乐风格更重要。同样是学习钢琴,有古典钢琴,爵士钢琴,流行钢琴,同一种乐器,不一样的风格,对我们的情绪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你不但是要给你的孩子选择一样乐器,也是在选择一种学习的音乐风格。
4. 生理条件:每种乐器对乐手的生理条件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就像篮球运动员需要跳的高,足球运动员需要跑得快一样。有的孩子在年龄还小的时候,她/他的小机能包括手指的独立性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让这样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就会很困难。而同样的孩子,手指独立性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但是有可能有很强的抓捏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弦乐乐器很重要。所以要根据孩子自身生理条件来选择他/她擅长的乐器。是否很自然地擅长一样乐器其实就是一个孩子是否会喜欢一样东西的理由,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在音乐方面我们所谈的条件还包括一个孩子的协调性,节奏感,音高听力等等。协调性对一个鼓手来说至关重要。音准的敏感度对学习弦乐器很关键。这些最好需要一些专业测试来帮助家长来确定孩子擅长的方面。
帮助一个孩子选择一样乐器需要建立在尊重科学,孩子的天性的条件下。对一个孩子的鉴定也不是单纯看一个方面,而是综合以上谈的四个方面,给予一个符合其特性的理解。怎样的个性,如何的学习方式,对哪种乐器的声音音乐形式有感应,然后再根据他/她的生理特点,综合评估和定义。我们不只是为孩子在选择一样乐器,而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音乐之门。记住,只有你的孩子手里才有那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版权所有: 乐之音商城 | Copyright 2009-2024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证书号:渝ICP备19010173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