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绿豆芽
关注
洞箫不是指竹箫嘛
——————————————————————————
谭 宝 硕 的 洞 箫.............
谭宝硕所制造的洞箫,已经引起音乐界和艺术界的赞誉和重视.他将乐器制造,书法,绘画,竹刻,篆刻等艺术,融汇在他的洞箫之中.在竹箫上,雕刻出一幅幅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哲理的字画,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精致的洞箫,已经超越了乐器的范畴,充满灵气,古意盎然,令人爱不释手,极具收藏价值.谭氏所造的每根洞箫,均呕心沥血,极尽心力,因此传世数量甚少,均为艺术界及收藏家所珍藏.而谭氏在九三年造出一根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洞箫,现时已经有世界范围二百多位艺术家签名在其上,日后亦必上,日后亦必然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
洞 箫 制 作 的 文 化 内 涵
艺术,是人对生命的感悟,是人格的体现.无论是音乐也好,乐器制作也好,都是一样的.
在从事洞箫制作的过程里面,令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点.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箫,也包容著中国文化,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
关於洞箫的传承:
乐器制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继承和发展.
一件乐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作为乐器制作者,必须要尊重这点.所谓乐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标准和需要作出改动.而乐器本身的特性和风格,则是要保存的.
为此,我们更需要清楚知道,我们的乐器要继承些什麼,发展些什麼.
以洞箫这种乐器为例,七千年前的骨哨,已经奠定了这种乐器的初形.骨哨经过七千年岁月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洞箫.从表面看来有很大的改变,但实质上,这只不过是材料,尺寸,音律和音域的改变.它们的发音原理,声音特徵还是相同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点,这也是关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取向.
关於洞箫的音色:
在洞箫制作中,使我深刻领悟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
在历史上,很多的经典名著,都为我们指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对於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来说,这很重要.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敦厚”、“谦和” 、“俭朴” 、“内省”.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品评,亦基於这个原则.对乐器音色的选择,也出於此.我们可以见到中国传统的乐器都有音色朴实浑厚这种特性.这种美学标准,可见於中国寺庙用的大钟、大磬、木鱼等法器.可见於中国人喜爱的丝竹音乐——正宗的丝竹音乐是指用蚕丝做的弦线,用竹做的管乐.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具有敦厚朴实的音色.
我觉得,中国乐器的特徵,应该是这样:其声音富於情感,音色有独特性格而又能与所有乐器融和.洞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应是这样.
中国的乐器,应当蕴涵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纯朴敦厚.蕴涵著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儒雅谦和.洞箫所表现的气质也应当如此.
关於洞箫上面的雕刻:
艺术与人格是不能割裂开来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徵.
在洞箫上面镂刻经典名句和励志的语句,,是洞箫的传统文化.内中体现了文化气质与人格内涵.其实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国的山水与别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处,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千百年来,中国的诗人把中国的山水人性化了,无论是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把高尚的人格与山水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摩崖石刻.在山崖上,刻上一些有意义的语句.高山因为有人的精神托付而显现灵气.文字刻在山石上,得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同样地,洞箫上面的雕刻,也因为有了人的精神托付而显现光彩.
结语:
对著洞箫,往往使我想起锈迹斑驳的青铜器,想起古拙朴实的汉砖,清秀飘逸的北朝雕塑,龙飞凤舞的晋唐书法,沉郁苍莽的宋人山水画,色彩艳丽的清代瓷器,使我想起屈原,杜甫,陶渊明,曹雪芹……
我们民族的历史,从遥远得记不清的岁月开始,一代一代地给传承下来.
中华民族的路是如此漫长,多少峰回路转.
历史不停向前,每个人都要对历史交卷,我们这代人又如何呢?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乐如其人”.古人修习乐器,也就是在修练著自己的生命.
竹子是无言的.但只要我们把它做成乐器,它便会变成有生命的物体,会将我们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现出来.我们应该抚心自问,自己能否真正领略到民族音乐里面那深沉朴素的情怀?真正无愧於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
制 作 乐 器 是 历 史 的 传 统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音乐人都是自己动手去做乐器的.
制造自己的乐器,在亲手制作之中去领悟中华文化。
动手自己制作洞箫。
当我们追求某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被发掘出来。在制造乐器的时候,需要研究很多的东西,会涉及很广阔的层面。
首先是美学标准。在乐器制造上,无论音色、外形等等方面的取向,都牵涉到美学标准,这是很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喜爱的美学是敦厚的、谦和的、简朴的、优雅的。应该以这些标准,来衡量我们乐器的音色、来衡量我们的演奏风格。以这种美学标准造出来的乐器,才是真正属於我们中华民族的乐器。
接著是继承的问题 。 乐器制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继承和发展 。 一件乐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辗转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 。 我们作为乐器制作者,必须要尊重这点 。西方把他们的文化和工业科技结合在一起,制成了代表西方的乐器。那麼,我们中国人应该怎麼办?中国人有中国文化,我们有很庞大的文化遗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去继承,怎样在我们的音乐和乐器中去继承?
制作任何一件中国乐器必须在中华文化的源流之内 。 以洞箫为例,七千年前的骨哨,已经奠定了这种乐器的初形 。 骨哨经过七千年岁月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洞箫 。 从表面看来有很大的改变,但实质上,这只不过是材料 、 尺寸 、 音律和音域的改变 。 它们的发音原理,声音特徵还是相同的 。 我们必须尊重这点,这是关系到中国文化传承的大问题 。
为此,在制造乐器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知道,我们要继承些什麼,要发展些什麼?由亲自动手而领悟到的东西,会比什麼都深刻.
最后要谈的是,乐器制作必须与文化修养相结合,而不是独立的纯工艺或工业生产.古人说:修习乐器,就是修鍊自己的生命,修养自己的心灵.中国的文化跟中国的文人品格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洞 箫 上 的 雕 刻
为什麼要在乐器上面雕刻呢?
对於中国的文化来说,所有艺术都是互相融和的,没有界限的。
例如:我们看一些绘画,画上的图可以是很小,反而书法却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这还是一幅绘画。世上的东西是没有界限的,无论生活、艺术等等方面,都可以互相融合,所有的东西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古以来,在古琴、洞箫等乐器上的雕刻题词,对人有积极的提示作用,带给人一种良好的鼓励和引导。当多种艺术融汇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力量很大的艺术品。
我们不应该把乐器当作是只能发声、只能演奏的工具。我们通过乐器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真的,如果我们用心感受的话,可以感觉到乐器是有生命的。
上 漆
洞箫的上漆,分为两部分.
一是管外上漆:洞箫外表的上漆.
二是管内上漆:是指对洞箫管内的上漆处理.
传统的洞箫制作,习惯管内外均上漆.油漆对洞箫起保护作用,防止发霉,使声音变明亮,另外油漆对於防虫蛀会起很大作用.
但是,有些竹子质素好的洞箫,品质较好的洞箫,则不加上漆工序,或只在管内上漆.原因是洞箫容易盘熟,另一方面是保留竹子原有的音色.
若果管外不上漆,竹子直接受演奏者接触盘玩,日子一长,箫身会变成润泽美观的琥珀色,洞箫的音色亦会随著竹身成熟而变得淳和.
箫管内不作上漆工序,其优点是可以保留竹管振动的优雅音色.其声音较为柔和,纯净,噪音较少.缺点是:由於竹材吸收湿气会膨胀的原故,吹奏时音准会有越吹越高的现象.竹管内少了油漆的保护,如果存放不当,或长时间不用,箫管也容易发霉和受虫蛀.
传统习惯上,箫管外上漆是用透明的清漆.也有用黑色的漆作底,然后在上面用红色,金色,绿色等等颜色,绘上图案.
至於箫管内上漆,有少数制作人用黑色和透明的漆,但通常是用红色的漆.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民间有说,凡是年代久远的洞箫,因为它吸收了主人的气血的缘故,如果把它劈开,竹子里面会流出血来.其实,是竹子的颜色会随著岁月的推移而产生变化,时间一长,箫管的颜色会变成褐红色.故此劈开的老洞箫内里呈现出红色.人们看到红色,便误认为是血.因为有这个传说,大多数洞箫的管内便漆上了红色.
洞箫管内用的漆有如下几种:
• 大漆(俗称生漆)是从天然漆树的树皮上割出来的树液,经过过滤,去除杂质,便成为大漆.好的大漆呈白色,涂上箫管之后,逐渐变为褐色,有的会变为深红色,甚至最后变成黑色.这个变化过程越短越好,视乎漆的质量和涂漆时的空气湿度(最佳涂漆的空气湿度在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之间).大漆是一种优良的漆,耐久,附著力强,耐磨,抗腐蚀,防虫.是传统洞箫制作工艺中主要用漆.缺点是毒性较大,容易令人过敏产生皮炎.
• 光油(又称清漆,熟桐油)是以桐油为主要原料,加热浓缩再加上催乾剂而成.光油附著力强,有很好的防腐防虫功效.缺点是漆膜较软,影响洞箫的音色亮度.通常用於廉价的洞箫上面.
• 磁漆.是近代才出现的油漆品种.无毒,附著力强,不易老化,耐磨.缺点是乾燥时间较长,漆膜较软,洞箫音色亮度不高.
• 叻架漆(又称手扫漆)是近代的油漆品种.它的优点是乾燥迅速,容易修复.完全乾燥的漆膜仍可用溶剂溶解或加上新漆作修补.漆面坚固耐磨.能耐受化学品和水份侵蚀.容易控制漆面的厚度.不会引起过敏.洞箫的音色能获得较理想的亮度和反应.缺点是只能用於洞箫内管,若用在洞箫管外,则不耐磨擦,容易脱落.
洞 箫 制 作 流 程
• 采竹.适合造洞箫的竹材范围甚广,常用的竹种有桂竹,石竹,孟宗竹,四方竹,紫竹,白竹,玉屏竹等等.好的竹子生长在气温较冷及贫瘠的山区,肥沃多水的地方生长的竹子因不够坚硬,不适宜造洞箫.生长五年左右的竹最为理想.连根部截取约八十厘米长的竹材.
• 储存.采下的竹子,放於无日晒而又通风的地方.竹子通常储放两年后才可造箫.储存的年份越久,造出的洞箫音色越佳.
• 烤竹.用火将竹子烤热,以拗直弯曲的部分.
• 打通.用特制的钢条将竹节打通.
• 打磨.用长的圆锉及砂纸条打磨竹子内膛,以达到标准尺寸.
• 定位.按需要的长度锯取竹材.根据不同的口径标准,在竹材上将指孔和吹孔的位置画好.
• 开吹口.用刀开出标准的吹口.并将吹口,洞箫顶端打磨光滑.
• 钻孔.在已经定位之处钻出指孔和出音孔,钻孔次序由下至上,边钻孔边试测试音准.
• 调音.反覆吹奏以将音准和演奏性能调整至最佳.
• 上漆.如果需要上漆,则选择合适的漆.
• 雕刻.在洞箫上起画稿和题词,用雕刻刀刻出,可用木材染料著色.
• 抛光.如果箫身没有上漆,则可用抛光机将箫身打磨抛光.
洞 箫 开 裂 的 原 因
洞箫的竹材开裂,是常见的现象.太嫩的竹(成长期少於三年的竹子)和太老的竹(成长期高於五年的竹)都容易裂.
1)应力
2)纤维老化
3)温差做成的热涨冷缩.
4)气候乾燥.
洞 箫 的 音 色
洞箫有独特的音色,是因为箫管的发声混合了多种音频而造成的.越是复杂的音频组合,呈现的音色越是浑厚,越是带有感性的特徵,可以运载丰富的情感.
洞箫的传统制造方法,对内管的加工采取一种随意的态度,并无刻意的将内管打磨光滑或统一尺寸.通常我们所见,在箫管内仍然可以望到竹节的痕迹存在.这样的处理方式,千万不要误会是制作者工艺粗糙所致.
其实是关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取向.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敦厚”、“谦和” 、“俭朴” 、“内省”,对乐器音色的选择,也是出於此准则.这种准则,亦影响到中国所有的传统乐器,我们可以见到中国传统的乐器都有音色朴实浑厚这种特性.这种美学标准,甚至可见於中国寺庙用的大钟、大磬、木鱼等法器.可见於中国人喜爱的丝竹音乐——正宗的丝竹音乐是指用蚕丝做弦乐的弦线,用竹做的管乐.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具有敦厚朴实的音色.
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品评,亦基於这个原则.例如对玉器的品评,是以温润谦和作为标准.
竹管内膛如果打磨光滑,声音在其内的振动方式会较为简单,发出的音色会较纯及较明亮.反之,如果管内有复杂的形状,声音在里面形成漫反射,则会发出较为浑厚的音色来.中国人依照自己传统的美学品味,选择了后者.
很多人都为洞箫这种出色的乐器而吸引.由竹管发出的声音,虽然是那麼简
单,淳朴.但它饱含著音乐最重要的元素:可以令人在心中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
生命力.
我们知道,气势磅礴的管弦乐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但是,这种简单的
乐器,简单的音乐,同样也能直接给我们内心带来强烈的感受.
音乐的价值,不在於堂煌的外表,也不在复杂的结构,而是在於其打动人心
的力量.
越是简单的乐器,其包涵的精神力量,越是直接有力.
洞箫宜古宜今,表现力极为丰富.
其声音富於情感却又清新脱俗.其音色性格独特而能与所有乐器融和.
洞箫蕴涵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纯朴敦厚.洞箫也蕴涵著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儒雅谦和.
洞箫清越的声音,令人可以培养起优雅的情操,可以重拾古人的情怀,可以使我们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
养 箫
洞箫做好之后,随著时间的增长,竹材的性质会产生变化.如果是经常使用的洞箫,变化会更为显著.
这些由时间和人手接触而带来的变化,对洞箫来说,会产生好的影响.年份越久的洞箫,竹子的纤维逐渐老化,逐渐变硬,变脆.音色会越醇,反应会越灵敏,演奏性能也会变佳.除此之外,洞箫的外观也随时间增长而产生变化.竹子的表面的色泽会逐渐变深,变得润泽光亮.通常,使用两年的洞箫,已经呈现出麦芽色.使用五年后,呈现淡茶色.超过十年的洞箫,会出现一种褐色的光辉.如果经常使用和接触,洞箫会受人手的油脂沁润,呈现出深红色半透明的色泽来.超过百年以上的竹材,会变成有如浓红茶一般的深褐色,古朴优雅,灵气隽永,令人爱不释手.
经人手的培养而使洞箫产生这些改变,称为养箫.
如同玩玉的人“盘玉”一样,须要付出感情,付出耐性,日久见功.
人箫之间,有感情维系著,才会使洞箫产生无以伦比的灵气
文 箫 与 武 箫
吕氏春秋 卷五有如此一段文字:“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自古以来,洞箫的尺寸变化甚多,而每管洞箫的性格特徵各各不同,这是洞箫特有的文化.箫声如凤鸣,有若雄的,也有如雌的,亦有以文箫和武箫之称,为区分不同性格的洞箫.
竹管粗者声如洪钟,称为武箫.竹管细者典雅阴柔,称为文箫.
若以每类箫分文武,则如此分之:
紫竹箫类:琴箫管细,为文.凤凰箫管略粗,为武.
南箫类:粗厚者为武,细薄者为文.
若以各类合观:南箫为武,紫竹箫、玉屏箫为文.
十 节 九 目 的 南 箫
南箫,亦称为南尺八、尺八箫.
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现今仍流行於福建的南曲演奏,是甚有历史渊源的一种古老乐种.於唐代一直流传至今天,表演方式和乐器配搭基本没有改变,与唐代古画中描绘的相同,所用的乐器包括唐琵琶和南箫在内.
南箫的制作规格,保留古老的传统标准:十节九目.所谓十节九目,是整支箫有十个竹节,连吹孔在内共有九个孔(吹孔∕六个指孔∕两个出音孔),除吹孔外,每两个孔分布在同一截竹节之中.
此古老的传统,有其重要之处.通常生长五年左右的竹材,从根部起,取十节,其长度接近一尺八寸.依照这个标准,造出来的洞箫定音便有一个较为接近的音律了.
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定音仍远远不够严格.但在古代,却是行之有效的.
今天的洞箫,已经改用八指孔的洞箫了.而在演奏性能上,也有很多的改变,因此难以因循这个传统,亦无须执著十节九目.反而,现代的洞箫制作,需要面对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如音准,音域,性能等等,都是难度甚高的挑战.
巨 型 洞 箫
这支巨型洞箫全长 221CM ,直径 8.5CM .比常规的 G 调洞箫低两个八度.
有如传统洞箫的型制,开有六个指孔另加四个出音孔.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支巨型洞箫.
巨箫制作於一九九三年.材料用出产於湖南的毛竹.制作者是谭宝硕.历时六个月的时间,精心设计音孔之数据,开吹口及指孔,然后加上雕刻,方告完成.洞箫上面,刻有一万多字的佛经,刻有诗句以及近三百名音乐界艺术界人仕的签名.这些艺术家都是来自世界各地,活跃於当今舞台的人物.巨箫面世,在艺术界一时成为美谈.已经逝世的中国音乐前辈彭修文先生在洞箫上亲笔题字:“八尺尺八,如椽巨箫.”而香港的文人黄霑先生亦为巨箫写了一首诗:“谭家名士自逍遥,宝物传情八尺箫.硕竹奇缘留妙韵,红尘清响遏云霄.”电影导演陈汗先生以无音箫为题为其写诗:“丈二长大竹,出穷乡恶土.以金削其根髯,以火屈其拗怒,以水滴荡性情,以诚感动日月……观自在刻其上,使金戈杀伐妖雨黑风鬼号鲸嚣,导引慈悲.姓名录满一身,使人间永世爱恨贪嗔成败住空,遁走龙襌……有此奇工雄力,天下之大宝.适以祭我国殇,招魂於百代.”
巨箫保留传统洞箫的风格,无加键及附属配件.因此演奏时需要四个人:一人吹奏,三人按孔.
回主目录